蚌埠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安徽蚌埠文化服务有活力城市发展添动力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近年来,随着基层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需求,安徽省蚌埠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创新服务载体,通过新手段打造的网络平台资源,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惠民的成果。除此之外,蚌埠市在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送文化下基层工作中也进行诸多创新探索,如今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劲头明显提升,自发组织文艺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城乡互动频繁,蚌埠市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繁荣有序、欢快活泼的生动局面。


  数字化服务新模式线上线下精准惠民


  戴上VR眼镜,骑上单车,便可置身青山绿水的诗词海洋,回答诗词进行闯关;“虚拟演播厅”通过虚拟设备合成,创造出逼真、立体感强的电视演播室效果;戏台呈现3D立体表演内容,最高程度还原戏台观戏的体验感受……在市文化馆一楼的数字体验厅,体验者可以真切感受到现代数字化技术与文化融合发展带来的全新体验。


  “这是数字文化馆的线下体验厅,除此之外,市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还包括文化云线上平台。线上线下互动结合,同时完成集信息动态、群文信息、公共服务、艺术鉴赏等一系列数字化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馆平台建设任务,形成数字文化馆建设、管理、服务标准规范化。”市文化馆数字部的王梦宇介绍。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进程中,文化馆“数字化”是蚌埠市在文化服务理念及服务方式方面的一次创新。应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与手段,整合利用各类数字文化资源,向老百姓提供“信息与资源汇聚、管理与服务融合、在场与在线联动、线上与线下互通”的数字文化新模式服务,达到公共文化服务全区域的有效覆盖。“通过这种有效的覆盖,为群众提供广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务,从而促使蚌埠文化馆阵地服务创新为体验式及蚌埠地域特色的个性文化服务。”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云线上平台如何精准对接群众的文化需求?在志愿者的演示下,手机下载“蚌埠文化云”APP,首页显示了场馆预约、志愿风采、文化超市、群众课堂等板块,市民不仅可以直观浏览文化云平台的所有信息,还可以参与文化互动。同时蚌埠市文化馆
  数字资源的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建设的核心,是服务内容的重要体现。年,蚌埠市以加工建设采用服务采购的方式,建设了“淮河‘大禹’文化”、“蚌埠旅游”、“地方古籍”等主题的9个地方特色数据库,数据库相关的信息资源将近16TB,资源内容更广泛、更具有地域特色。目前,蚌埠市已有电子图书万册,数字化地方戏曲多部,建立电子期刊特色库6个,数据库15个,共计40TB的数字资源,初步形成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声影并茂,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体系。“地方特色资源的聚类展示,可以增强地域归属感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更能得到地方民众对文化服务的接纳认可。”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定制配送文化需求志愿服务蔚然成风


  志愿服务是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蚌埠市群众文化志愿服务形式和载体的不断丰富,文化志愿服务的队伍正在壮大,文化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


  走进龙子湖区文化馆,一楼大厅设置了“文化志愿服务台”,服务内容、项目菜单、工作制度向群众全部公开,还有一些急救药箱、雨伞借还等便民服务项目。馆内设置的各类文艺教室为文化志愿者们提供了排练、培训的场地。“你可以报名参加公益培训,你看戏曲、舞蹈、书画这么多种类供你选择,你也可以告诉我们你想看什么节目,我们就会把群众呼声最高的节目送进社区。”该馆文化志愿服务台的志愿者介绍。


  据了解,年,龙子湖区成立了区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截至年,该区在国家文明网注册的志愿者人数已有余人。随着年该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设在区文化馆,志愿者服务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活动有声有色、志愿者热情高涨,辖区居民满意度高,龙子湖区文化志愿服务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名片。


  放眼蚌埠市,在建设文化志愿者队伍发展方面,市文化志愿者办公室设在市文化馆,负责招募管理具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具有一定专业艺术水平的文化志愿者。市文化馆负责群众文化辅导员的管理、培训、业务指导以及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实施等。基层文化馆(站)具体组织并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各级文化部门则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不断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队伍,带动各有关单位的文艺骨干踊跃加入。为调动文化志愿者积极性,蚌埠市还给文化志愿者们发出“为美而生,向美而行”的激励保障信号——为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险,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或免费景区门票、优先享受公益文化辅导或培训……
  
  
  

只要有公共文化活动的地方,就有文化志愿者。在节日里,他们为蚌埠市孤寡老人送去亲手包的粽子、饺子;他们深入基层,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艺术辅导培训;他们将非遗、戏曲送进校园,共在蚌埠市30多所学校开展了演出、讲座等活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也不断提升了专业艺术能力和水平,收获“成人之美,自己也美”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让文化志愿者的队伍强起来,蚌埠市文化系统定期举办培训班,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培训,提高文化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结合蚌埠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完善选拔、招聘机制,不断拓宽选才用才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目前,蚌埠市共建立80余家特色文化团队,以社区居民为主的合唱团、舞蹈队、曲艺团、戏剧团、民乐队等各类艺术团队达多支,文艺骨干0余人,专业文化辅导员余人、文化志愿者近千人。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群众担纲文化建设主角


  把舞台搭在群众家门口,把文化送到群众家门口。快板书打起来,泗洲戏唱起来,花鼓灯舞起来……围绕这些鲜活的、带有本土气息的题材,基层文化站、文化团体结合各自基层文化服务需求,将生活中的人和事搬上舞台,自编自导自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我们的活动可多了去咧!去年,我们以“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等为主题开展的基层文化活动就有场次、除了非遗演出还举办了各类书画展和摄影展,共展出作品余幅。”提及送文化下基层,淮上区文化馆副馆长张虹娓娓道来。


  真正让群众参与进来,担当文化建设主角。蚌埠市各级文化馆通过加强与各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沟通联系,多次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文化需求。“比如群众喜欢参加哪些类型的活动,喜欢听哪些方面的讲座,需要哪些门类的文艺培训,我们对每场活动进行把关,在保证活动具备艺术内涵的同时,结合群众的文化需求与喜好,把文艺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张虹补充道。


  淮上区文化馆送文化下基层的快速发展只是蚌埠市各级文化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蚌埠市各级文化馆不仅将公共文化服务送到基层、送到群众身边,更考虑到文化服务的长效性,将文化的种子真正植根基层,让群众担当文化建设的主角。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蚌埠市各级文化馆、剧团等文化单位开展了基层文艺骨干培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资源、不同需求特点,大力培育泗州戏、花鼓灯人才队伍,累计培训人次。群众从台下的观众变成台上的主角,参与度更高、幸福感更强。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蚌埠市结合已形成品牌的公共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了送书、送戏、送电影等“送文化下乡”系列活动。截至去年底,放映农村公益数字电影有效场次场;送戏下乡余场次,惠及群众43.8万人次;开展余场文化辅导员“下基层种文化”等系列活动,惠及群众5余万人;举办音乐欣赏、书画欣赏、朗诵等各类专题讲座培训13期次。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蚌埠市将非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少年儿童的心中。蚌埠市各级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安徽省泗州戏剧院等组织开展了戏曲专业指导与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怀远县师范学校、河溜镇中心小学、包集镇中心小学、常坟镇中心小学等学校常年开展花鼓灯培训,五河县将五河民歌编印成五河县中、小学校本教材,在全县中、小学音乐课上进行教学,钱杆舞在朱顶小学进行培训,临北狮子舞在临北中学开展培训,新城实验学校开展花鼓灯培训,市非遗保护中心不定期组织蚌埠剪纸、长淮卫谜语和余家皮影到蚌埠第一实验学校等多所学校进行讲解、展演、展示活动。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一粒粒文化的种子在珠城的沃土上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实现了活泼有序的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蚌埠新闻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